狮城教育

最新出炉:新加坡2023年 GCE-A’Level GP 作文试卷分析

2023-11-06 08:36

Q1. How realistic is it for countries to implement a national minimum wage for all their workers? 

国家制定全国范围内,所有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现实?

这道题有着几个具体的限定,需要大家讨论对所有的工人施行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现实。大家如果选这道题需要注意题目没有问该不该实行最低工资的标准,没有问最低工资背后是否涵盖道德的考量和对低收入人群的扶持,也没有问施行最低工资标准的利弊(造成失业,或者通货膨胀),从这几个角度的讨论太多可能会让大家跑题。我们要先明确这道题在问最低工资标准是否现实,所以大家要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讨论最低工资标准在实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新加坡并没有全国范围的最低工资标准,只有着当企业雇佣外国劳工后要对本地劳工支付的最低工资,大家可以从这道题的几个限定去寻求突破,比如给所有的工人施行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是否现实,需不需要考虑工作的种类,工龄,技能水平,全职和兼职工人,还有工人的国籍,性别,工作的地理位置,当地的生活成本区别等等。是不是对一部分满足特定条件的工人可以施行最低工资标准,其余工人则被排除在外。这些局限是否让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可行?从政府的角度,大家也可以想想在计算最低工资标准的过程中是否会遇到难点,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是否有盲区。从国家整体来看,区域的生活成本是否差别过大,工会的力量是否大小不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不一致,而这些是否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

Q2. ‘Fossil fuels should no longer have a part in the production of energy.’ Discuss.

论化石能源不再应该是能量生产的一部分。

这是一套标准的题目,相信准备环境保护相关题目的同学对于化石能源的利弊(尤其是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有所了解,但大家也要小心这道题目的措辞,题目强调了化石能源不再/应该是能量生产的一部分,“不再”二字的背后包含了对于时间这个因素和当下社会发展的影射,当某件事物不再相关,或者不再有用,往往隐含了时代变了这个前提,大家需要讨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化石能源的作用,功能,还有利弊考量是否发生了改变,新时代下的能量生产是否发生改变,我们对能量的需求是否有改变,当下的科技发展还有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是否挑战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的合理性等,比如最新科技的发展已经让化石能源成为成本过高,效率又太低的能源?

大家也要注意“应该”这个词,在答题的过程中明确“是不是”和“该不该”的区别,因为明显当下的世界人们还是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化石能源,但这不能表现人们就应该继续使用化石能源,大家可以从化石能源的利弊,背后的道德考量,人们对地球环境的责任,还有持续使用化学能源的可行性去探讨“该不该”的问题,在举例的同时,也可以引用有关数据。

Q3.Consider the view that spending money on space travel cannot be justified in today’s world.

考虑在太空旅行上花钱在当今的世界并不合理。

一道比较旧的题目,关于太空旅行或者探索的题目在过去的十年很少出,大部分的学校也并没有侧重,估计不会有很多同学选择。但太空探索,征服地球以外的星球在二三十年前的GP题目中经常出现,在冷战结束后的新世纪,大部分国家削减在太空探索上的开支这个大背景下,这类题目逐渐淡出。这并不是第一次剑桥“回收”了之前考过的旧题目,命题人想看当下学生对这个旧议题是否有着新的认知,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旧的议题是否有了新的意义。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目的关注中心是太空旅行,而不是政府还有企业该把有限的预算花在哪里,要答好这道题虽说需要大家比较政府和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开支,还要评估投资的优先级,但大家不应花大段的篇幅去讨论政府和企业应该去投资教育,医疗还有基础设施等和太空旅行没有关系的课题。大家可以考虑太空旅行的不同形式和目的,有的可能是商业目的,旅游,有的可能是殖民目的,投资可能会带来的科技创新,全球合作等等。学经济的同学要注意不要用到经济学的专业术语比如机会成本,更不要用经济的方式去写GP的文章。“该不该”的考量范围比较广,除了从经济的投入和产出角度,也可以从道德的角度,责任/义务,以及投资太空旅行的可行性出发去讨论,考虑人们是否应该优先解决地球上的社会,环境问题,防止某个政府或者企业争夺太空的控制甚至垄断权等等。

Q4. Consider the argument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censorship of the arts in modern society.

考虑在当今社会不应该对艺术有任何审查。

又是一道标准的题目,相信也会吸引很多同学作答,学校里肯定有过想过议题的准备还有例子,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来说例子也很多,但想在众多考生中脱引而出,大家需要对“当今世界”有具体,独到的解读。当今世界是否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在社会中的是否也有了更广泛的作用,艺术的本质有没有发生改变?从对美的欣赏追求,个体的沉思变为更加主动参与社会议题(比如性别,身份政治)的讨论,通过更直白,挑衅的方式发表艺术家的政治观点?从审查的角度,大家也可以想想内容审查是否在当今的世界有了新的形式,涵盖的范围是否更广,审查的可行性是否有改变?大家在举例子的时候要注意最好是最近3-5年的例子,太过早期的例子并不会很好答题。

大家还需要注意这道题目的极端限定条件 – 不该有任何审查。这是一个想象的情形,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多少对艺术有审查,艺术表达并没有完全自由。如果一点审查都没有,大家可以考虑些极端的情况,包括极度具有挑衅意味的艺术,和社会价值观完全冲突的作品,还有挑唆社会矛盾,美化暴力,强化意识形态冲突,极端民族主义,突破人们道德底线的艺术等等。要讨论极端的限定条件需要这些边缘的考虑,大家也应思考对待这些极端艺术的最佳策略是什么,禁止或者说不让展出是不是最佳策略,社会如何处理,甚至是容下极端思想的存在等等。

Q5. ‘People who undertake voluntary work do so more for their own benefit than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Discuss.

 讨论做义工的人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这道题和之前几年考过的关于慈善机构的题目一样,都在用批判的眼光去探讨人们的利他行为,我们是否可以做到真正为他人的利益服务?之前的考题是从慈善机构背后的资本运作和权利不平等出发,今年的题目更多是从个体的义工行为出发,思考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从学生时代开始,大家有着很多的机会去参加社会实践,义工,还有宗教团体的募捐,义务劳动等等,但背后的目的是否是为了他人的益处,还是为了个人升学升职,简历润色,增加社会阅历,甚至是自身的道德感,良心,还有把个人认定的价值强加在他人身上等等。如果没有提前准备,这道题的例子并不是很好想。

大家在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写一篇描述为主的文章,过多描述并不会有很高的得分因为阅卷人可能感觉考生缺乏思考和解释的能力,所以大家切忌花大量篇幅讲述一些案例,描绘了一些为了一己私利报名参加义工的例子。每一个自然段的核心观点需要是一个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人们参加义工其实最后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家可以从个体心理出发,探讨单纯利他是否足够作为个人行为的动机,大家也可以从大环境出发,会不会义工这类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就有缺陷,并不能有效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哪怕参与义工的人很想帮助他人,但结果总是背道而驰?赞助义工服务的企业或者个人是否又有着自己的目的?

Q6. Assess the extent to which all people in your societ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

在何种程度上你所处社会的所有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全部潜力?

每年12道题目中有且只有2道题会明确问考生所处的社会,大家可以写新加坡也可以写中国,但在写的时候要找到所处社会独一无二,难以被替代的特点,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笔下的社会又像中国,新加坡,还像英国,日本,印度等等,文章的得分不会高。这道题也有着两个极端的限定,“所有人”和“全部”潜力,也就是说是否在大家所处的社会每一个人(无论性别,年龄,学历,种族,性取向,能力个性等)都能在已经有的物质基础家庭背景上,发挥到自己最大的潜力,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愿景,有些同学可能会把讨论的范围局限在教育作为社会上升通道和年轻人,但这道题范围要更广,因为个体的全部潜力很难被定义,主观的同时很难界定范围,世俗的成功可能是一种定义,但并不完整。这道题总体上范围很广,限定条件严格,并不是很好答。

大家首先先要对身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判断,往往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体系对公平正义的界定,会让一部分拥有特定能力,性格,野心,年龄,种族或者家庭背景的人最大化自己的潜力(或者说社会所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和成功),而不具备这些特质的人群可能会被淘汰或者边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可以探讨所处社会是否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社会的上升通道是否已经关闭,之后政府有没有颁布相应的措施认可更多人与生俱来的才能和潜力,让成功的定义更全面?大家又如何对“潜力”定义,是否有一种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定义,还是潜力必将是一个极度个体化的概念?大家要注意这道题并不需要讨论实现个人最大潜力的利弊,还有社会该不该帮人们最大化自己的潜力,这些不在题目询问的范围内。

Q7.‘The quality of human interaction is diminished by modern communication devices.’ How far do you agree?

人们沟通的质量被现代通讯工具降低了,你同意吗?

可能是今年最受欢迎的题目之一,很多学校大多有帮大家准备现代通讯和社交媒体相关的内容,这道题也和之前考过的社交媒体是否让现实生活中的友谊贬值有类似之处,大家需要对沟通的质量有详细的论述,除了沟通的频率,质量还包括情感互动,解除误会,相互妥协,等等。大家在比较现代通讯工具和传统通讯工具的同时,也需要探讨现代社会中沟通的演变和进化。

一方面,现代通讯工具的确可以加强人际关系,帮助我们保持联系,跨越地理距离进行沟通。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多媒体元素,丰富了交流的方式,提高交流的效率,也有助于分享生活和观点。同时,现代通讯工具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它们可能导致沟通变得肤浅,大家更倾向于使用简洁的消息、表情符号和缩写,而不是深入的交流。此外,沉迷于手机和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沟通的中断,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立。此外,虚假信息和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迅速,可能导致误导和误解。要答好这道题,大家需要有具体的例子,在GP中大部分的学校并不鼓励大家用自身的经历和童年回忆,总好是能结合时事,甚至是列出相关的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避免用讲故事的方式答题。

Q8. To what extent are festivals and national holiday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unity in your society?

在何种程度上节日和国家假日有效推动了你所处社会的团结?

节日和国家假日在推动社会团结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节日通常与特定的文化、宗教或历史事件相关,庆祝这些节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这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鸣,加强文化认同感。同时,节日和假日提供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与亲朋好友互动,加强社交联系。这有助于建立更紧密的社会网络,促进社会团结。还有,人们在庆祝假日和节日时通常会有共同的经验和回忆,这有助于形成集体认同感。这些共同的经历可以促进团结感,让人们感到他们是一个整体。

这道题的反方观点可能并不是很好想,相关的例子也不是很好找,大家要注意这道题不需要大家谈到究竟什么能够促进社会团结,也就是说不需要在节日和国家假日之外的措施手段上写太多,而是去反思节日和国家假日在促进社会团结上是否作用有限,甚至会因为宗教,文化,民族的不同引发争议和分歧,不同年龄段的人是否也在节日上有不同的偏好等等。要答好这道“你所处的社会”的题目大家最好能找到一些本地独有的节日和国家假日(或者本身是国际的节日,但有着本地独特的庆祝方式)作为例证,突出本地特色,还有本地节日在全球化的当下的社会意义。

Q9. ‘Regret for past actions is vital for progress.’ What is your view?

对过去行为的懊悔对进步至关重要,你怎么看?

这道题的范围不是很好界定,第一眼看貌似是关乎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和懊悔能够帮助一个人提高自身,改进一个人的决策能力,还有改善人际关系等等,而过多的反思和懊悔会让人停滞不前,或者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这道题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入手,探讨一个集体对历史的反思,集体的回忆和反思也能够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避免相同的错误,甚至是鼓励对过去错误的赔偿,但集体的回忆也往往更微妙,有些人并不愿意面对曾经的错误,或者在一个集体内大家对之前错误的理解不同,弥补的意愿也不同,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冲突,甚至是集体的分裂。这道题的反面可以着重于反思过去的局限性,还有过度专注于过去的错误会不会有负面的结果。

这么一看这一道题并不简单,想要答好需要大家从个体和集体的角度去思考,只从一个角度可能有些单薄。个体心理成长,快乐幸福有关的题目往往不是很好找例子,很多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如果非要结合某个社会现象或者事件,往往有些困难,大家在举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避免一味说教,也要避免全篇讲故事。集体对于过去的悔恨大家更多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找寻例子,还有当下各国政府对历史上的错误(或者不公正的行为)所作出的弥补(或者拒绝承认错误以及弥补)。

Q10. Evaluate the claim that sports personalities make good role models for young people.

考虑是否运动员是年轻人的好榜样。

这道题对于在运动相关CCA的同学来说会比较受欢迎,如果平时关注体育明星和赛事也会让大家有很多例子,有例子的同时大家要注意避免叙事性为主的文章,而是要着重于分析为什么运动员是或者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一方面来看,运动员往往代表着阳光,积极的生活方式,极度自律,擅长团队合作,不断挑战自身极限,提高民族自豪感,从这些理想化的角度来看,运动员是年轻人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体育往往和资本还有政治挂钩,最近几年和体育明星有关的丑闻也层出不穷,大家在举例的同时也要分析为什么体育明星会有这些丑闻,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不合理性助长了他们的行为。

大家还要关注这道题的另一个关注点– 年轻人。要答好这道题需要大家对当今的年轻人有具体,独到的观察,当今的年轻人有没有和十年前的年轻人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还有就是如果说运动员不是年轻人的好榜样,不仅仅可以从运动员本身的问题出发,也可以从年轻人这一边入手,讨论是否年轻人并不关注体育,并不崇拜运动员身上的特质,所以运动员的影响力很有限,毕竟在大多数国家运动员并不是一个主流的职业选择,或者说想成为运动员往往需要极高的运动天赋和毅力,大部分年轻人并不具备这些,所以更别提把运动员们当成榜样。

Q11. Assess the view that accurate trans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is always necessary.

评估是否语言间的精确翻译总是很必要。

这是一道比较具体的题目,牵扯到翻译这个议题,想必跟新加坡的高中课程加入翻译这门课有关,需要大家去对翻译这个行为有批判性思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我们总该追求精准的翻译?大家要注意这道题目没有问精准的翻译是否总是可能,也就是说大家不需要去花时间说在有些情况下精准翻译并不可能,比如某些古诗词,还有些文化的特定表达并不能精确翻译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精准的翻译很必要,比如专业论文,学术著作,法律条款等等,精准可以说是翻译的一大目的,让不同国家文化的人理解对方,熟悉对方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冲突和误会,促进全球化和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忘记翻译本身也是第二次创造的过程(这里有很多文学方面的例证),翻译者并不是一个机器做着一一对应的词语替换,每一次的翻译总有少许不同,带着些翻译者本身的理解和诠释。从反方的角度来看,追求语言间翻译的精确性并不是必要,甚至过度追求精确有其负面的后果,或者说为了抓住原作本身的特质,译者必须要暂时放下精确,而寻找独到的表达等等。“总是”是个极端的限定条件,所以和第4题一样,大家可以从一些比较小众,边缘的角度去寻找例证,来挑战“总是”这个条件。

Q12. ‘Young people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because they do not know it is impossible.’ How far do you agree?

年轻人想改变世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不可能,你同意吗?

这道题的措辞很有趣,仿佛是在说年轻人想改变世界是因为太过幼稚,不知道改变世界这件事并不可能,有些调侃的意味,这道题首先大家不用挑战年轻人想要改变世界这个假设,因为也有其他的观点说现在的年轻人对现实并不感兴趣而是选择抽离,那一部分的论点不在这道题的询问范围内。从2019年的A考GP阅读题,还有即将到来的GP课程改革来看,社会政治议题会占据更大的比重,大家在今后的备考过程中也可注重多收集年轻人参与政治(或者不愿意参与政治)相关的例证,还有对年轻人特点的描述,和之前几代人的区别等等。

年轻人想改变世界,一方面有可能是出于理想化的热情,对世界的运作还有规则缺乏了解,体现在年轻人对环保,身份政治有关议题的热情等等,有时他们的热情往往仅限于他们自己,而不会引来社会广泛的回应,有时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太过激进或者不现实,从而没有被采纳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当下的年轻人比成年人想象的要更了解世界,他们熟悉运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也比之前的年轻人收到了更多更优质的教育,很多年轻人愿意承担风险和责任,去挑战世界现有的规则等等,这些需要具体的例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很多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由年轻人引导和参与。